教學特點:教學用心,風趣幽默,知識豐富
「教無常法」,只有不會教,沒有教不好的學生!毅進課程的同學,很多時都表現自信不足。但只要同學肯打開心扉,認真面對自己,一定能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生活之門。
要提升語文能力,必須「聽、講、讀、寫」並用。從日常生活作起點,多思考,多觀察,多提問。所以,譚老師會經常鼓勵同學多動筆寫作和閱讀,課堂上不時分享閱讀和生活經驗,希望同學能從小處起步,重拾生活真趣,學習語文自然事半功倍。
譚老師寄語同學:「小步走,重拾信心,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!」
「教無常法」,只有不會教,沒有教不好的學生!毅進課程的同學,很多時都表現自信不足。但只要同學肯打開心扉,認真面對自己,一定能為自己打開另一扇生活之門。
要提升語文能力,必須「聽、講、讀、寫」並用。從日常生活作起點,多思考,多觀察,多提問。所以,譚老師會經常鼓勵同學多動筆寫作和閱讀,課堂上不時分享閱讀和生活經驗,希望同學能從小處起步,重拾生活真趣,學習語文自然事半功倍。
譚老師寄語同學:「小步走,重拾信心,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!」
劉老師曾於多間院校教授中國語文十餘年,對本地學生的語文特質和需要有一定了解。多年來,他將過往所累積的寶貴經驗應用在本校毅進文憑課程中,並得到校方及學員的充份肯定。
劉老師重視師生間的互動,教法輕鬆活潑。學員認為老師能把向來予人刻板沉悶的中文科激活起來了。此外,部份同學更表示劉老師一直關心他們的學習,他既認真批改他們的作業和試卷,也很願意花時間跟進學員的專題報告,並給予具體而實用的意見,最終獲得美滿的成績。
生活在今日社會,其實是一種幸福,只要我們肯努力,條條大路通羅馬。我們可以透過獲取知識,改變自己,改變生活。溫老師從一個鄉村女孩,通過不斷自修、學習,成為今天的老師,對她來說有很大的滿足感,令她非常渴望與年青人分享。溫老師認為教學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,因為每天他們都在傳授知識,同學的反饋也會令老師進步。溫老師希望不斷與同學們互相鼓勵、互相支持,讓明天更加燦爛,更加美好。
毅進文憑為過去因種種原因而失去學習機會的人,提供一個向上流動的機會。兼讀制的學員,大多是已經停學多年,現在日間要工作,亦要照顧家庭,所以要克服不少困難才可以來上課,但大家都非常認真,努力學習,有同學甚至主動利用工餘時間幫助數學學習上有困難的學員,務求大家的成績都能夠達標。這些都是鼓勵我要認真備課,上好每節課的動力。
『機會總是給有充分準備的人』,努力不懈,一定能夠成功!
「啟迪智慧,蒙人養正」
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得到啟發,讓學生們思想飛翔,創造更美的未來。10年教學經驗,善於情境式活動教學,活用練習教材和適當的課堂互動,培養學生主動發問的態度,讓老師能掌握學生學習狀況,按實際情況調節課程內容。
鄧老師強調在課堂中須以學習目標為重點,並透過生動教學、互動學習、和深入淺出的教學策略激發學員對通識教育科產生興趣,希望他們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通識教育科的要點。
黃老師逾十多年從事培訓及教學經驗,熱誠教學,經常滿面笑容,充滿正能量。她喜歡採用「勁貼地」的互動三步學習法,理論傳授 > 小組討論 > 實戰分享,令同學感到充實又投入。做到即學即用,以靈活有效的溝通技巧,去回應老師多變的情境提問。黃老師堅持「因材施教、有教無類」的教學信念,深信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每人都擁有不同潛能,只要願意嘗試,以正面的態度尋找答案,就能求正和求進,盡情發揮自己的潛能。
要提升人際傳意技巧,持續地「學」得正確、「習」得勤奮、「練」得精準和「思」得深寬,「認真學一次,開心用一世」!
政府公文寫作科目給人的感覺是規規矩矩,條條框框很多,難以引起興趣。但若能適時援引生活例子進行說明,給學生更大親切感,課堂依然能「互動」得起來,充滿活力。為甚麼現代中文信習慣橫式書寫?為甚麼有左尊右卑的規定?什麼情況下適合文縐縐的書信?同學在「知其然」以外,通過老師講解而「知其所以然」,助學員了解得更透徹。在評核方面,清晰的指引不但令同學成績理想,更重要的是能學以致用。畢業學員分享在職場處理公文時活用所學,往往也令老師感到鼓舞。
如果你愛香港,你理解目前的社會運作嗎?不同的政府部門、政黨及壓力團體,在此過程中又發揮著怎樣的角色呢?在香港政府及公共事務簡介的課堂,鍾老師會以一個嶄新的視角,讓你從新認識政府架構及運作、認識公共事務、認識香港,為學生加入公務員行列作好準備。 另外,如你未曾接觸過通識教育,可能你會擔心答案太多變化,難以觸摸。其實,通識從來不問顏色、不分立場;只問論點強弱、只辯立論高低。既不是背誦,亦不是「吹水」。課程透過廣泛討論,博覽數據、圖像、文字,培養多角度思維能力,建立個人立論。讓學生以逐步深入的推論,加強個人說服能力,事半功倍!
教授語言有幾個要素:老師要對教學內容非常熟悉;調整合適的教學方法;提供詳盡的筆記,令學生能專心聽講,以免因邊聽邊寫筆記而分心。 要學好語言,學生則要有「心」去學好這語言。 我的學生大都是年青人,大家於堂上有講有笑,我非常享受這種學習氣氛。學語言是沒有捷徑的,大家要努力呀!
由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人員,社工,以至老師,工作的特質從來沒變,都是對人的工作。正因為我喜歡人,所以我愛心理學。它是一門認識人的學科,內容取材於人,亦能應用於人。所以我喜歡將生活時事,融入學科的知識當中,讓學習更「貼地」,更能將所學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 你的人生有多豐盛,全在乎你期望它多豐盛。
黃Sir從事建築界二十年,喜歡與同學分享工作點滴及經驗,課程透過實戰建屋習作,令同學了解建築界特性及個人事業發展。「建築管理」亦涉及人事的管理,課堂著重導師和同學間的互動,從而訓練邏輯思考。
黃Sir出生於草根階層,於學生年代未能好好把握學習的機會,導致會考(即目前的DSE)成績未如理想,甚至想過放棄。後來迷途知返,從一名工程雜工由低做起,黃Sir回想過去,幸好他當時沒有放棄,經過多年來不斷的自我堅持及奮鬥,現任職香港某大型公營機構助理工程經理,亦獲得機電工程署註冊B(0)級電工、水務署一級持牌水喉匠、勞工處註冊安全主任、僱員再培訓局ERB工場導師等專業資歷。 天生我才必有用,哪怕跌倒與嘲諷;不要自我先放棄,終須有日龍穿鳳。
職涯發展重知己知彼,吳Sir深知及有感2030年的社會福利服務將改變,就「香港社會與社會福利」及「活動設計與執行」的具體內容、教學活動及評核題目均作出了革新,為修讀同學做好準備。 吳Sir的面授及網上教學均著重互動和創新,合格率高且曾修讀的同學都普遍認為對事業準備大有幫助。吳SIR在社福界的經驗橫跨多個範疇,例如:兒童、青少年、傷健、50歲或以上人士、長者等;他更是一名國際認證導師級人生教練,不少學生在課後也希望得到吳Sir的啟導,分享如何擁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。
醫療服務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或缺的。對學生而言,入職醫護行業是一項專業而穩定的工作,學生只須抱持對醫護服務工作的熱誠和投入,透過持續進修,必定可以獲取相關的專業資格。現時香港的醫護職位空缺種類繁多,包括註册護士、登記護士、診所助護、牙科診所助護、抽血員、醫護支援助理、保健員、以及手術室助理等,學生可按個人興趣及職業意向作出選擇。 作為在港專教學多年的老師和醫生,深深感覺培育下一代的重要性;除了能在課堂教學中,提升學生對醫學及護理學知識的興趣外,並可引導他們邁向成功的途徑,這種高興和滿足感是難以形容的!